中医学的系统发展,早期亦是受“道教“影响的。西晋的葛洪与唐代的孙思避本人即是道士,又是对中医药的发展有过卓越贡献的医药学家。中医学在对人体生命的认识上,基本上继承了道教的观点、亦把“精、气、神“视做人体之“三宝”。但到了晚些时候,随着人体解剖知识的增加,中医理论逐渐得到许多引申和发展,把“精、气、神”分别归属于某些脏器。如认为:肾藏精,肺藏气、心藏神。进而提出了“肾衰”则不能藏精,精衰竭则人老;因此,认为“肾衰”为人体衰老之因。
中医学除了在理论上受“道教经典”的影响外,还有广泛的临床观察基础。在方法上提出了“节欲”和“补肾”的理论。认为“精”的耗损可伤“元气”,导致体质虚弱,以致于衰老。所谓“元气”用现代生命科学的话说,可理解为基础代谢功能,或者生命代谢势。譬如说年轻人就比年老人的生命代谢势强,我们就说他“元气”充足。中医的抗衰老药物多以“补肾强精”之药为主,这些药物是否真有“补肾”之功效呢?最早是出于推测,经过数十代人的摸索总结,发现许多种中药确实对人体生理代谢有增强作用,即中医所说的“补益”功能。许多中医药通过现代科学研究,发现确实有提高免疫功能、抗菌、抗贫血的功效。尽管中医理论的许多论点有一定的模糊性,但中医配方有坚实的临床经验。中医学对人类健康是有巨大贡献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